![]() |
|||||||
![]() |
|||||||
“流浪大师”面前,暴露多少人的自私丑陋!2019-03-30易达光电下载文件:暂时没有下载文件
流浪了二十六年的拾荒者沈巍,可能从没想过,自己也有成为“神级流量”的一天。 “出没地”永远有上百号人扛着相机蹲守,出行“保安相随、护栏围绕”。 围观他的人,狂热丝毫不亚于演唱会上的粉丝: 蓬头垢面、胡子拉碴、衣服破旧,讲起《左传》《尚书》却头头是道的沈巍,成了这些人眼中的一件“稀罕物”。 他们疯狂地追着沈巍,“听课请教”、拍照直播,带着各种目的,一声声高呼“大师”。 而在沈巍眼中,这些觉得他“稀奇”的人,不过是书读得太少: “书读得少了,好像觉得很稀奇,不是我学问多大,你们自身造成的,你们书读得少,就这么简单的道理。 你多读书本身,不要关注我本人,就是这样。” 可惜,这些誓要把沈巍的“流浪”,变成自己的流量的人,不会在意他的抗拒,不会察觉自己的无知,更不会“放过他”。 1 从普通人到“顶级流量” 流浪了二十多年,沈巍一直是个普通人。 让他区别于其他一些流浪者的是,沈巍爱读书。 经常蹲在地铁里、路边看书,拾荒的收入,也都用来买了书,这几乎是他唯一的开支。 最初走红的视频里,他在和路人讲解《左传》等经典著作,娓娓道来,金句频出: “儒家学说里‘君子群而不党’的意思是,联合在一起但不营私。” “唐朝考进士时基本没人选《左传》,因为和《论语》相比,它太长太深奥了。” “对于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来说,我们都是井底之蛙,所以要不断学习……” 懂古文,对教育、环保也有自己的见解。 一朝爆红,沈巍的生活“天翻地覆”。 某短视频平台上,话题“大师在流浪”的合计播放量超过了2亿。 网友专门开设账号,发布与“流浪大师”相关的内容,迅速吸引了数十万关注。 一夜之间,各路人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,将“大师”团团围住。 可气的是,他们不是为了所谓“大师的学问”,而是为了流量与眼球。 一个在现场等候的微商说:“大师的视频能吸粉,有了粉丝东西就好卖。” 另一个视频播主说:“谁能拍到这位流浪大师,谁就能火就能涨粉丝。” “大师就是流量,你们要懂得怎么用才行。” 似乎蹭上沈巍这个热门,一起拍个合照,搞个直播,就能零成本涨粉,秒变网红。 2 “蹭流量”的一百种方式 千千万万网红网友,为了能从大师身上分一丝流量,煞费苦心。 他们主动忽略了沈巍无奈恳求的神情。 有人会对不讲课的大师有情绪,总吆喝着: “大师你坐下讲讲国学吧,(其他人)赶紧下跪啊!” 有的网红,还能象征性蹲在大师身边,听几句“智慧”,不少人干脆连象征性听两句的“流程”都懒得走了。 他们把沈巍变成了人形打卡背景板,排队拍照,录段视频,转身就走。 不少网红,千里迢迢赶来看他一眼,就为了拍张照片,蹭个热度。 边上的其他网红张口赞叹她们的“专业”,被围在中间的沈巍,撇开了头。 他捡垃圾时,也会被人拦下,拉着他“讲两段”。 这还不是最“恶心”的,有人另辟新径。 视频多了,网友们注意到沈巍身边,时常站着一位“美女大姐”。 许多视频里都有她的身影。 大家开始猜测:她的眼神里都是对沈大师的崇拜和爱慕、像极了爱情、只有她懂沈老师…… 甚至开始称呼她为“师娘”。 但很快,有人发现这位女士在直播时称自己是某公司董事长,和沈巍谈过直播、拍纪录片等合作,被沈巍拒绝了。 还有人,要跟沈巍相亲,要直播“嫁给他”。 这些魔幻一般的行为,丝毫没有下限。 3 编故事、耍无赖 为了流量人能有多不要脸 人红是非多。 很快有人对沈巍身世产生了好奇:“一个‘博览群书’的文人,怎么会‘沦落’到流浪的下场?” 各种揣测、传言纷至沓来: 有人说,他是91届复旦大学的毕业生,怀才不遇; 有人说,他的妻子和孩子遭遇了严重的车祸,双双去世,所以才受了刺激开始流浪; 也有网友对他的精神状况提出猜测; 对他曾经的工作单位,也颇多质疑…… 于是,有人开始同情他。 给他送吃的、送东西,希望为他提供帮助、改善生活。 似乎在大家眼中,“流浪汉”,要么是受过刺激精神有问题,要么是身世悲惨生活艰难。 可对沈巍而言,事情并没有那么复杂。 读书也好,流浪也罢,都只是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。 他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惨:“我不需要人接济,单位一直在给我发工资,卡里目前大约还有十万元左右,部分是父亲的遗产。” 他没有结过婚,“妻女遭遇车祸”纯属胡说八道。 反而是这些围着他的“追捧者”,才是他烦恼的根源。 没成名时,这样的流浪汉,网红们恐怕见到了能躲多远躲多远; 如今一朝成名,没人再嫌他脏、臭,捂着鼻子也硬要扑上去。 长枪短炮、采访围堵,想从沈巍身上榨出价值的人源源不断。 这群慕名而来,“求知若渴”的弟子,赶也赶不走,避也避不开,不分白天黑夜。 沈巍没了自己的生活,好好睡一觉都成了奢望。 “不说吧你们也不走,我说了吧,我看你们的样子更不走,基本上这几天我每天只睡两个多小时,亏得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。” 爆红没有带给沈巍欣喜,他看得很明白: “你们不是真心追文化,你们是真心追利益。” “你们就是为了一个‘钱’字,把我当猴耍。如果你们真的尊重我,就赶紧散了吧。” “我站在这里,你们愿意怎么拍怎么赚钱随便吧,我实在没办法了,你们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给我。” 他一遍遍地拒绝,可没有人放过他。 “流量和热度”还没有蹭干净,这些吃相丑陋的“跳梁小丑”,怎么会甘心离开? 4 围观者三大“罪名”
中国人的“造星”能力,如今已是“出神入化”。 环绕着沈巍的人,给他打上了“博古通今”、“博览群书”的标签,称呼他“大师”,于是他成了“顶级流量”。
|